advertisement

【韓國文化全面睇】《森林裡小屋》:治癒心靈的韓綜

一心多用、急著吃飯、吃飯時總是邊看著手提電話、買東西多是先買而後想,這都是我們作為都市人的我們雖然深知不對,但卻經常犯下,且久久未能改掉的生活壞習慣。

 

有「綜藝達人」的韓國著名綜藝節目 PD 羅䁐錫,最近便推出了他新製作的綜藝節目《森林裡小屋》(숲속의 작은 집)。節目中,他先在濟州島的森林內興建了兩間小屋,內裡只有極其簡單的家俱,供水、電力也有其限度,暖爐與食材與也得自己安排,其後找來了蘇志燮與朴信惠兩位韓國藝人,在那兩間森林小屋內單獨地生活,藉二人在如此與世隔絕且資源缺乏的環境下學會生存,《森林裡小屋》希望能讓觀眾從現實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跳出框框,體會出慢活與簡樸生活的意義。

 

森林小屋 在《森林裡小屋》節目內,擺脫了城市嘈雜的氣氛,蘇志燮與朴信惠在寂靜淒涼的樹林裡,二人鮮有地重新學習留意自己的聲音。由於沒有大批攝製隊從旁協助或與他們二人聊天,整個節目內大多時間,都是他們二人透過放置在屋內的攝影機,對著鏡頭自我拍下只有自己存在的影片。

 

而且,為了強化個人聲音的重要性,節目內也刻意把聲音集中在所謂的「ASMR」效果(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中文意思為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例如好像是蘇志燮與朴信惠在吃飯時進食吞嚥的聲音、他們打開包裝紙時製造出來的聲音與煮食時煎板上燒著食材時發出的音效,都是我們以往因為生活環境太嘈雜,而忽略了原來自己曾經產生過,並且存在在我們身邊的聲音。

 

此外,因為周遭都是四野無人的環境,在屋內他們只會集中聽到自然環境裡,不遠之處傳來的水溪聲、淅淅瀝瀝的下雨聲、刮起大風時的風聲與傍晚雀鳥吱吱喳喳叫著不停的鳥聲等等,這全都是在城市裏難以聽到的聲音。

 

除了聲音,《森林裡小屋》節目裡另一個更有令我們反思生活背後意義的地方,就是透過那種離開城市中心,走進遠離繁囂鄉村生活時,可以使我們獲得珍貴沉靜下來的時光,一方面可以重新找回活著的本質價值,並且也能訓練我們重拾原有身體的感觀反應。

 

其實以放下城市擁有的物貿生活與包袱,逃走回歸簡樸大自然生活的韓國綜藝節目,《森林裡小屋》不是第一次的嘗試,早於 2008 年 MBC 的特別節目《熊拜嶺的人們》裡,當時節目製作人也曾讓那些生活在都市的人,放下手提電話走到山嶺上生活,學習回歸大自然,叫觀眾反思都市生活背後的種種問題。

 

後來 2012 年由 MBC 製作,一直播放至今的《我是自然人》,也有異曲同工的製作方向。雖然不是皇牌節目,但近來這個節目的收視也率也能維持左 7% 左右,證明一直擁有不少觀眾,對擺脫繁雜的都市生活,希望回到自然環境生活抱有一定興趣。

 

森林小屋 而且,KBS 的另一節目《想在那島上生活》也選擇了遠在韓國外海的加波島與飛揚島上取景,以探索在偏遠地方生活上雖然有其不便之處,但同時與朋友們一起分享一頓飯,並把大自然當作朋友的生活方式,能夠給予我們反思,其實人生是可以存在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活在當下科技資訊泛濫的年代,我們一切的生活,不論願意與否也好,都不能擺脫與外界的聯繫。任何人今天手中每時每刻也拿著自己的智能電話,透過社交網絡平台與聊天應用程式,與朋友緊密地連繫一起。因而,在這種高度連繫的社會裡,忽然間被斷絕與外界的聯繫,當中產生的不安感,正是今日社會內我們反過來被科技控制生活習性的地方。

 

森林小屋而且,透過網絡,縱然我們生活上增加了與別人的連繫,但接觸頻繁卻未有使我們與朋友真心對話的空間相應增加,反而聯絡越趨片面化,變相令我們對自己形象的認知,也越來越模糊。

 

所以,看著《森林裡小屋》時,想著有些時候,真的想乾脆放下身邊煩擾著生活的一切東西,選擇逃到在鄉郊或山嶺上留宿幾天,或到一些不能通電話的偏遠大自然地方,慢慢地感受生活原有的味道。雖然是不方便,也會帶來另一些麻煩地方,但正正是那種疏遠感,才能使我們重新學會生活當中,最簡單又原始的快樂感覺,究竟是什麼。

 

參考:https://bit.ly/2KcvMpc

文章轉載自 Steve Chung 鍾樂偉 facebook 粉絲專頁